logo
2025
第十二届
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The 12th China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Analytics Conference
中国·杭州
China·Hangzhou
2025.07.19-22
专题 8:数据驱动艺术可视化

报告信息

时间:2025 年 7 月 21 日 上午, 10:15 - 11:45

地点:二楼文澜厅A

主持人

阳芷倩
阳芷倩
湖北美术学院

专题报告

笔墨同辉:数字人文视角下中国历代齐名画家的量化研究与可视化探索

王征
王征
北京交通大学
报告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绘画史研究多关注个案画家的艺术风格与影响力,忽视了广泛存在且意义重大的群体性现象,特别是因风格相近、声誉相当而被并称的“齐名”画家群体。本研究首次从数字人文视角入手,以量化方法系统梳理了历史文献中涵盖三国至近代共633位画家的齐名现象,构建了跨时代、跨地域的齐名画家社会网络关系图谱。基于文本挖掘、Transformer语言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SNA),提出并系统验证了“传递式齐名”理论,揭示出潜藏于传统文献之下、通过画家间间接联系而形成的隐性艺术传播路径。同时借助D3.js与Three.js技术,设计开发了名为“图绘乾坤”的交互式可视化平台,以丰富直观的视觉交互方式呈现历史上传播链路复杂、动态的齐名网络,不仅弥合了传统文献考证方法在宏观分析上的不足,也为数字人文时代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与理论范式。
讲者简介:王征,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设计系系主任、美育中心主任。曾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虚拟艺术实验室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委员。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信息与交互设计作品“图绘乾坤:中国历代齐名画家关系网”入选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交互装置《珠光人影共徘徊》入选2014年全国壁画大展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壁画展。与希腊雅典艺术学院合作“No Word”项目;合作“Shang-Pool”虚拟现实项目参加英国利物浦双年展,主创作品多次入选上海设计大展、香港创意与科技博览会、澳门设计双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交互装置作品被上海地铁7号线后滩站、2010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宝山民间艺术博览馆等场馆长期展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视角的中国古代书画家源流分析研究”并免予鉴定结项。在SCI,《装饰》、《南艺学报》、《美术》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数字人文领域论文,获设计类权威期刊《装饰》杂志2019年优秀投稿论文奖、2022中国数字人文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出版学术专著《犹言一瓣香:中国画师承师法关系数据谱》、《数码构成》等4本。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北京交通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教学称号。

交互与感知数据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融合实践

王潇
王潇
南京大学
报告摘要:在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感知数据与交互数据共同构成了未来艺术创作中最具潜力的媒介与语汇。本报告将聚焦脑机接口、生理传感、生物反馈等感知技术如何被引入互动艺术设计,以捕捉观众情绪、生理状态与认知意向,进而塑造具有人机共感特征的艺术体验。同时,结合我在用户界面与行为数据分析领域的研究经验,探讨交互数据(如触发路径、行为节奏、空间移动等)在作品生成逻辑与互动机制建构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多个实践案例——包括AI驱动的沉浸式环境、基于脑电与行为感知的生成式叙事系统,以及展览空间中观众行为轨迹的数据记录与响应系统——本报告呈现感知与交互数据如何作为创作材料与社会介质,激发艺术与技术交汇处的新形式与表达方式。在“潮生万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希望借助这些融合探索,推动新媒体艺术更深入地介入人类感知与技术演化的现场。
讲者简介: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南京大学艺术与建筑智能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主要从事基于人工智能的艺术与科技交叉研究。他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创意媒体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为脑机接口、创新型用户界面及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系统在新媒体艺术项目中的应用;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重点探讨数字技术支持的人境交互与空间体验,探索空间设计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的交叉应用。王潇的研究将AI技术与新媒体艺术、人机交互系统相结合,尤其关注基于脑电图、人工智能、生物反馈和区块链的互动艺术设计与研究。目前,他正在进行基于AI的智能交互探索,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人机交互在创意媒体领域的互动性和智能性,推动艺术与科技的创新发展。王潇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应用计算与互动媒体中心(ACIM)神经设计实验室(Neuro-Design Lab)副研究员及技术负责人,并担任香港奥沙艺术基金会特聘技术创意顾问。他主持和参与了20项艺术与科技类研究项目,获得多项政府资助,发表了多篇国际论文,并以创意与技术总监身份参与了34次国际展览,其中4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包括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ISEA)、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和Siggraph Asia等。

面向智能时代的感性工学:多模态神经与情感数据可视化探索

张寒
张寒
华中师范大学
报告摘要:智能时代推动着人机交互和产品体验的深度变革,传统感性工学基于静态和单一维度的评估手段,已难以满足多模态智能产品的复杂需求。面对动态交互与情感响应等全新挑战,感性工学亟需引入神经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多模态数据,以突破对用户主观体验的粗粒度量化。本报告以神经脑成像、脑电(EEG)、心率变异性等多模态神经与情感数据为基础,探讨利用可视化手段深入解析人类复杂的认知与情感机制。通过智能座舱、VR沉浸式空间、脑机接口疗愈装置等案例,展示如何融合脑科学与视觉分析方法,将高维神经与情感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成果,从而揭示用户在不同智能环境下的隐性情感与心理状态变化。
讲者简介:张寒,讲师,硕士生导师。2022年获日本筑波大学感性认知脑科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为深度融合艺术学、认知科学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人机交互设计。近五年以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SSCI/EI学术论文15篇,参加国际人机交互相关权威会议并作报告12次。主研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项。作为学术导师参与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获全国美展、红星和中意设计等国内外比赛奖项6次。

从信息图形能力培养到交互概念整体输出:信息交互设计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王薇
王薇
湖北美术学院
报告摘要:作为信息艺术设计的核心基础,交互式信息可视化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报告围绕湖北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的“信息交互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展开,以信息图形创意能力培养、任务驱动信息可视化人机界面设计方法讲授、信息交互界面概念原型生成三阶段的教学内容为线索,探讨一系列教学概念与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可能性,如以数据追问与信息建构为导向的平面视觉叙事训练、以表示性映射为基础的数据建模与视觉编码工作坊、以数据驱动信息交互行为的设计实践等,试图为未来更进一步的信息艺术设计教学打下基础。
讲者简介:王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士、硕士。现任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信息设计教研室主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4项、湖北美术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出版《信息图形设计》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作品入选第十三、十四届(进京)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七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第六、七、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等重要专业展览20余次。教学作品荣获(英)Kantar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大赛铜奖、ChinaVis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银奖、中国数据内容大赛银奖、中国数据新闻大赛铜奖等专业赛事65项。

具身数据:基于虚构设计的分布式叙事策略

邴寅
邴寅
中国美术学院
报告摘要:我们在创作中探索了一种分布式具身叙事策略。通过对公共媒体图像与个人档案的三维重建,构建了融合群体记忆的异步时空。无数电子孤岛隐喻了后人工智能时代隐含的赛博地理政治状况。以“电子漫游者”为中心的分布式叙事系统革新了沉浸式叙事的协作环境,诗意地创造了一种乐观的未来考古景观:电子轨道连接了数据孤岛,成为分布式虚拟叙事空间。
讲者简介:设计学博士,动画导演、多媒体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媒介交互研究所超视觉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副研究员,数字艺术显示文化和旅游部创新中心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青研计划扶持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延展动画、科学数据可视化及神经影像。近期作品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林茨电子艺术节、釜山电影节、SIGGRAPH Art Gallery等展出。担任中国科幻大会“设计·幻象”大展(2023)、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2024)的执行策展人。
logo
第十二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The 12th China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Analytics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