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注册
会议议程
论文
海报
专题
中日韩论坛
课程
会址及住宿预定
可视化竞赛
博士生论坛
参展
企业合作
志愿者
委员会成员
艺术项目
历届会议
EN
☰
2025
第十二届
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The 12th China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Analytics Conference
中国·杭州
China·Hangzhou
2025.07.19-22
专题 3:文化遗产可视化
报告信息
时间:
2025 年 7 月 20 日 下午, 15:15 - 16:45
地点:
二楼文澜厅A
主持人
陈晓皎
浙江大学
专题报告
中国古代文物数字化研究与展示的一些想法和探索
刘健
上海博物馆
报告摘要:
一直以来,以直观、实证作为特点的实物研究和展示是文博机构进行文物研究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手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物研究对象能否摆脱物理介质的约束,扩张至以数据为重要的研究资源,且以此探索和形成文物研究的一种新视野、新模式和新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能够以数据可视化为手段带动博物馆数字展示的提升和改造,产生博物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新途径。
讲者简介:
198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同年进上海博物馆工作。2000年开始从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上博藏品数据库和上博官方网站的主要设计者。曾主持完成的上博数字中心项目、上海博物馆决策辅助系统;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及“宋徽宗与他的时代”数字人文专题;民国纸币数字化研究系统等。
基于历史数据的的北京城市数字营造
陈静
南京大学
报告摘要:
北京作为具有悠久建城与建都历史的文化名城,沉积了丰富多层的“文化地层”。本研究基于人文学科的“空间转向”与数字人文技术发展,围绕城市“文化地标”展开,整合历史事件、水文气候、地理植被、人口物产、制度沿革、人物建筑等多维历史数据,运用HGIS、知识图谱、可视分析和可视化等方法,重构地标的文化语境与历史叙事。项目旨在揭示城市记忆的空间机制,探索文化信息的可计算表达与可视化再现,为首都文化根脉的数字表达提供新路径。
讲者简介:
陈静,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数字人文、数字遗产和数字艺术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20多篇,主持并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及校级项目十多项。同时还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专委会秘书长及《数字人文》《数字人文研究》《数位典藏与数字人文》期刊的编委。
图像数据库中图、词、物的数据关系
张彬彬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报告摘要:
本报告探讨文化遗产中的图像、物质载体、著录文本及其间关系,试图构建图像数据库中图、词、物的数据关系;突破现有的在前图像志和图像志层面的图像语义标注方法,对制作图像使用的物质材料、图像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全面标注。该方法来自汉画数据库研究,也在为古埃及图像数据库准备新的技术路径。
讲者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艺术分会执行委员。近年来聚焦于计算艺术史研究与数字艺术发展历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主要参与者参与完成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工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项。
古今贯通—人机智能协同的古画色彩标注方法
唐谈
浙江大学
报告摘要:
古画因岁月侵蚀与不恰当的保存方式,其色彩会遭受不可逆的退化。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给退化古画标注真实色彩变得极为关键,但因色彩信息缺失,这一任务充满挑战。本报告将介绍一款助力褪色古画色彩标注的交互式可视化工具(CAnnotator)。它通过人机智能协同,整合颜料标注、照片参考、颜料混合三视图,借助深度学习与纹理跟踪模型等技术,提升用户对标注色彩信心,减少人力投入,实现高效色彩复原。
讲者简介: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人机交互/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方向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如IEEE TVCG, IEEE VIS/VR, ACM CHI/UIST)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多次获最佳论文提名奖,作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策划组成员参与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项目,相关工作获得了央视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
第十二届
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The 12th China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Analytics Confer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