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25
第十二届
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The 12th China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Analytics Conference
中国·杭州
China·Hangzhou
2025.07.19-22
专题 10:可视化历史溯源

报告信息

时间:2025 年 7 月 21 日 下午, 13:30 - 15:00

地点:三楼文锦厅

主持人

刘子鹏
刘子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报告

《纂图集》:大规模中国古代可视化数据集

袁晓如
袁晓如
北京大学
报告摘要:人类通过图像的方式记录描绘事物由来已久,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提问,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是否还有一些不为今人所知的可视化样式?抱着这种好奇心,我们系统开展了中国古代可视化发展历史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一个包含71,294幅中国古代早期可视化作品的大规模图像数据集《纂图集》。工作有助于学术界了解中国古代可视化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理解分析中国古代可视化的设计空间提供了基础。研究工作为早期可视化图像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更通过对数据集内容的系统性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视觉表达的独特逻辑与文化内涵,为科技史、艺术史、文献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平台。
讲者简介: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教材建设博雅特聘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视化通用基础方法及其在社会、人文领域的应用。多次获IEEE VIS, ChinaVis等可视化国内外学术会议最佳论文或提名奖,现任IEEE VIS, PacificVis, ChinaVis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立象尽意”到“索象於图”——中国古代可视化设计研究

陈皓
陈皓
南京艺术学院
报告摘要:中国古代的可视化表达体系,肇端于《周易》“立象以尽意”的哲思,深化于郑樵《图谱略》“索象於图”的方法论自觉,其间贯穿着“以象载道”的认知传统。“立象”者,以抽象符号凝练天地之理;“索象”者,以具象图谱征考万物之形。从卦爻的玄奥图式,到山川疆索的实测舆图,从本草图像的格物致知,到方志图谱的经世致用,这些可视化实践不仅构成了古代先人知识传承的视觉谱系,更彰显了中华文明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报告将以“象”为枢机,勾勒先秦至明清可视化思维的演进脉络,解析中国古代可视化系统中设计思维的双重价值:在视觉认知层面,它构建了抽象概念与具象表现的有机联系;在信息传播维度,它确立了高效的信息传达范式,二者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明独特的视觉认知体系。
讲者简介: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副主任、艺科创研中心主任。“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创意优秀青年,江苏省文旅厅评审专家,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学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设计作品入选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获德国红点奖、德国iF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设计奖等。主持设计“文都时空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数字资源平台”“《燕都记忆》北京建城建都史数字化展示平台”等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指导学生信息设计作品获国内、外奖项200余项,其中9件入选近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英国凯度信息之美大赛银奖、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中国古代医学图像中的视觉语言与信息传达

李卓
李卓
华东理工大学
报告摘要:中国古代信息图像系统作为传统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展现了独特的视觉认知体系。以中医图像为代表的信息图像,通过系统化的视觉语言,实现了抽象医学知识的具象化表达。从图像类型学来看,这些信息图像可分为五大功能类别:解剖图示(如脏腑经络图)、诊疗图谱(如针灸穴位图)、药物图鉴(如本草绘图)、养生导引图(如八段锦图谱)以及综合性的医学百科插图。这种分类体系反映了古人系统化整理医学知识的智慧。在视觉语言方面,这些图像形成了独特的符号系统:采用平面化的造型语言表现立体结构,运用象征性符号传递抽象概念,通过序列化构图展示动态过程,并融入艺术化的审美表达。这种记述方式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又兼顾了视觉的审美需求。从历史演进维度观察,这些信息图像的发展与印刷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推动了医学图像的标准化,明清时期的套色印刷则丰富了图像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图像在保持核心医学信息的同时,其表现形式经历了从宗教神秘主义向科学实用主义的转变,最终形成了兼具专业性和普及性的视觉传播体系。以《内景图》为例,其演变过程完整呈现了古代信息图像的转型轨迹:从最初充满道教符号的宗教图解,逐步发展为标注精确的医学教学图,最终演变为通俗易懂的养生指导图。这种转型不仅反映了医学知识的民主化进程,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信息图像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讲者简介:李卓,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讲师。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后于同校的造形艺术研究科毕业,取得博士学位。日本设计学会会员(JAPANESE SOCIETY FOR THE SCIENCE OF DESIGN)。研究方向为古代信息图像研究、信息可视化设计、文化创新设计、符号论与图像学研究。在中国、日本等地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刊载多篇艺术评论文章,策划或主讲系列讲座等。

OldVisOnline: 前计算机时代的可视化数据集

张宇
张宇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报告摘要:前计算机时代的经典数据可视化作品是理解可视化发展脉络与设计演化的重要资源。然而,现有关于早期可视化的研究多聚焦于个别经典案例,缺乏系统性的数据支持。为了支持数据驱动的数据可视化史研究,我们构建了OldVisOnline,一个涵盖1.3万前计算机时代可视化图像与结构化元数据的数据集。我们结合自动化标注与人工质检流程,从电子图书馆中提取并清洗图像与元数据。基于该数据集,我们提出了潜在研究任务与初步探索结果,以展示该数据集的研究价值。我们的工作也为后续的历史图像数据集构建提供了开源工具集。
讲者简介:张宇,华为基础软件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在人机交互与可视化领域开展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式机器学习、智能用户界面以及数字人文,相关论文发表于IEEE VIS、ACM CHI、IEEE TVCG、ACM TIIS等会议与期刊。曾获IEEE PacificVis Journal Track最佳论文提名。

另一种计算之眼:中国古代科学的算法可视化范式

李亮
李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突破传统科学可视化史的西方中心叙事,构建更为宏观的比较框架,揭示中国古代独特的以算法为核心的视觉计算范式。在此范式中,可视化不再是对结果的静态图解,而是深度嵌入计算过程、服务于问题求解的动态工具与机械化程序。我们将这一独特传统定义为“视觉算法”。报告聚焦数学与天文两个领域,深入剖析“视觉算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形态。在数学方面,分析古人如何将算筹作为计算工具并使其符号化和可视化,以及如何将几何证明转化为可操作的视觉算法。在天文学方面,考察圭表测影等观测方法如何将时空数据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关系,并重点阐述明清历法计算中“立成”(速算表)、“细草”(操作手册)与“算式”(计算模板)的结合使用,如何构成一套完整且高度程式化的天文计算可视化系统。这些实践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计算技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计算“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思维方式。此外,从可视分析视角看,中国古代数学和天文的一些计算方法堪称前数字时代的“计算引导式可视化”系统——一种可执行、可交互,用以驱动计算、构造证明和模拟复杂推算的计算体系。
讲者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后,法国巴黎天文台客座教授,德国马普科学技术史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务委员。英文期刊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和中文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 编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著有《大统历法研究》《灿烂星河:中国古代星图》《明朝科技》《古历兴衰—授时历与大统历》《铜与古代科技》等,古籍整理有《历引三种》《治历缘起》《明大统历法汇编》《崇祯历书未刊与补遗汇编》《回回历法三种》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等奖项。此外,还出版有《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天上疆域:星图中的故事》《天体运行论(少儿彩绘版)》《少年读天工开物》等科普著作。相关作品获“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首都科普好书”等奖项。
logo
第十二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The 12th China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Analytics Conference